行业新闻

牧原秦英林:如果和丹麦一样水平,每头猪成本最少还降600元

       近日,《对话》·开年说第一期节目——寻找确定性,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。主持人陈伟鸿采访了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,为观众简要介绍了我国猪业目前发展情况以及未来重要发展方向。
       在采访中秦英林表示:现在我国养猪上游是饲料,饲料是成本的大头,而且饲料中用豆粕量大。我们现在大豆主要是依靠国外进口,每年进口有上亿吨的大豆,那么我们养猪就要消耗近四成。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发现,我们中国养猪技术相对落后,我们现在反而消耗的豆粕量远比欧洲美国高,特别是和欧洲比,他们高的8%点多,低的4%点多。因此我国猪业目前存在成本偏高的问题。
       面临养猪成本高的困境,牧原股份与西湖大学展开合作。并最终开发出一种合成氨基酸,用以带动豆粕减量替代,减少我国养猪所需的豆粕量。现在3万吨异亮氨酸的生产,将来能带动上百万吨的其他氨基酸的应用,最少能减少2000万吨大豆的消耗。这样一来养猪能够摆脱对大豆的依赖,同时也解放了土地,也能够对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大贡献。
       针对我国与其他国家养猪的差距,秦英林表示:我们猪的产仔数还比较低,我们猪的每头母猪产的肉量,还是差距比较大。那么在这个时候,我们发现这个差距就是机会,就是我们努力点。我们在比较,如果我们能养的和丹麦的猪水平一样高,那么每头猪最少还有600元钱的成本向下降,我认为这就是我的目标。
       最后,秦英林谈到了对于猪周期的看法:任何一个阶段它都有个高低谷,在低谷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稳扎稳打稳下来,要看到我们这个行业还有很多的机会。比如说我们现在对标国外的时候,特别是荷兰,丹麦这些国家的养猪,我们差距还很大。我们能够把我们的技术提上去,效率提上去,成本降下来,如果我们要是把成本降下来了以后,我们就不用怕猪周期了。现在猪周期谁也回避不了,但是我们自己一定是要奔着就是降成本,奔着是技术创新来降低我们成本。